膠囊:你很“毒”
4月15日(ri)央視《每周質量報(bao)告(gao)》播出節目《膠(jiao)(jiao)囊里的(de)秘密(mi)》,曝光有工(gong)業明膠(jiao)(jiao)制(zhi)成的(de)膠(jiao)(jiao)囊流入(ru)了修正藥(yao)(yao)業、蜀中(zhong)制(zhi)藥(yao)(yao)、海外藥(yao)(yao)業等(deng)九大藥(yao)(yao)企,樣(yang)品被檢出鉻含量嚴重超標,最高含量超標90余倍。
由于涉嫌鉻(ge)超(chao)標,國家食品藥品監督(du)管理局發(fa)出緊急通知(zhi),要求對(dui)13個藥用空心膠囊產品暫停銷售和使用。其中,修正藥業等多家藥企被曝其藥用空心膠囊涉鉻超標,其中部分產品超標90倍。據了解,生產企業使用生石灰處理皮革廢料制成的工業明膠做成膠囊,流向藥企。警方目前已介入此案,浙江4名涉案企業負責人被控制。修正藥業官網被黑,網頁被改為以“我的爛鞋子被你們拿去做膠囊了嗎?”
問(wen)題(ti)膠囊(nang) 根于違(wei)規低(di)成(cheng)本
食(shi)(shi)品安全是(shi)永恒的(de)話題(ti),不(bu)斷(duan)提高食(shi)(shi)品質量可謂是(shi)公(gong)眾生(sheng)活和生(sheng)存的(de)基本(ben)要求(qiu),隨(sui)著技術(shu)進(jin)步(bu)和百姓錢包逐漸鼓起,這本(ben)不(bu)應(ying)該是(shi)問(wen)題(ti),然而隨(sui)著近年頻發甚至愈演(yan)愈烈的(de)食(shi)(shi)品安全事故,這種最(zui)低(di)的(de)要求(qiu)幾(ji)乎成為奢(she)望。最(zui)近爆出的(de)救命藥(yao)變要命藥(yao)的(de)膠囊重金屬超標又讓公(gong)眾脆弱的(de)神(shen)經再次經歷煎(jian)熬。
曾(ceng)有(you)知名企(qi)(qi)業負責人(ren)信誓旦(dan)旦(dan)地表示(shi)食用(yong)明膠(jiao)不貴(gui),大企(qi)(qi)業不會(hui)使用(yong)工(gong)業明膠(jiao),但就(jiu)是這些耳(er)熟能詳、頭頂耀(yao)眼光(guang)環和(he)榮譽的(de)大企(qi)(qi)業欺騙(pian)了(le)公眾(zhong)的(de)信任。現在看(kan)來,當(dang)面(mian)對暴利(li)的(de)誘惑時,大小企(qi)(qi)業都(dou)難坐懷不亂。市場經濟中(zhong),逐利(li)是企(qi)(qi)業的(de)本能,沒有(you)誰愿意干(gan)賠錢賺吆(yao)喝的(de)事,因此單獨譴責企(qi)(qi)業壓低成本追逐利(li)潤,或者糾結(jie)于(yu)某(mou)一個案并不能刨根溯源(yuan),深究救(jiu)命藥(yao)變(bian)要命藥(yao)背(bei)后的(de)原因才是良策。
藥用膠(jiao)囊鉻(ge)超標,監管不能躲(duo)貓貓
近年來,幾乎每一(yi)起質量安全(quan)事(shi)件都(dou)是(shi)媒體扮演“先行者”,通過曝光引發社會關注。而我們的監管部門卻總是習慣性地跟在媒體后面“緊急叫停”或“地毯式排查”。這次也不例外,藥用膠囊鉻超標事件一曝光,有關部門的反應真是神速,浙江、四川等省稱已經做出專項調查,新昌縣公安機關已對4名企業負責人實行控制,廣東省稱正在向廣東省醫藥采購服務中心了解相關事項……
亡羊補牢(lao),猶未為晚。但我更想說的是,如果平(ping)時(shi)監管的弦拉得緊緊的,根本(ben)就不會有(you)那(nei)么多的“秘密”來荼毒消費者。據報道,在此次涉事的9家公司中,四川蜀中制藥的諾氟沙星和阿莫西林膠囊都是基本藥物。按照國家基本藥物制度,國家藥監局對基本藥物品種實行全部檢測。可是這兩個品種競然在監管者的眼皮底下“漏網”了,堂而皇之地進入了百姓的腸胃,想想真是叫人害怕!
如同過往的“毒奶粉”“瘦肉精”“染(ran)色饅頭”等食品安全事故一樣,藥用膠囊鉻超標(biao)事件曝(pu)光后,必有(you)一批(pi)“道德嚴(yan)重滑坡”、沒有(you)良(liang)心的企業“死”在消費者的唾沫之中,必有(you)一些相(xiang)關責(ze)任人受到黨紀國法(fa)的嚴(yan)懲(cheng)。但我更期待,對(dui)那些監(jian)管失(shi)職、失(shi)察的職能部門和相(xiang)關官(guan)員,也(ye)要有(you)人領受瀆職、懶政之罪。如此(ci),“道德的血液”才不(bu)會(hui)產生病變,監(jian)管才不(bu)會(hui)出現(xian)真空,消費者緊繃的神經也(ye)才會(hui)釋然。
問題(ti)膠囊:監管(guan)無力(li),病企怎(zen)能(neng)造出良心藥
就像宣稱“十八道檢驗、十八個放心”的雙匯一樣,修正藥“良心藥、放心藥、管用的藥”的口號如今也凸顯出巨大的反諷意味。聰明的消費者也許將從中吸取教訓——誰再敢說什么“良心”和“放心”,就離誰遠遠的。
當(dang)“放心”成為眾多食品藥品的宣傳口號,行業的安全現狀便可想而知,饒是如此,消費者的擔心仍然一次次被擊中,仍然喚不起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。在主動監管與被動回應之間,是大片的真空地帶,亟待有關部門轉換角色,不僅對無良企業痛下殺手,而且要勇于向自己的無能與無力開刀,因為沒有強有力的監管,永遠不會有健康的企業,唯有監管者的良心才能換回企業的良心、消費者的信任。
(來源:中國(guo)青年網 發布時間(jian):2012年4月17日(ri))

